武则天为什么要给自己立一块没有字的石碑?人们常说她是真的希望自己的功过是非留给后人评说吗?其实这个问题一直挺有争议,因为历史上根本没有明确记载,甚至连点头绪都找不出来,结果学界形成了各种各样的说法,猜想层出不穷。
甚至对于这块碑到底是不是武则天自己立的,都不能统一口径。
一种流行的看法是认为,这座所谓无字碑就是武则天自己生前安排下来的。
那如果真是如此,她的用意又是什么?民间最流传的一种说法是,武则天一生中有很多做法激起了巨大争议,但她自信满满,根本无惧外界评判。
按以前的惯例,皇帝的碑文必定是自夸功德、颂扬丰功伟绩的,但她却什么都没写,似乎是想用无字表达千言万语,把成败功过全部留给后人。
还有另外一种看法,说的是武则天觉得自己实在太牛了,伟业之大,连语言文字都难以全部概述,所以干脆一字不刻,表示无法言说。
与此完全相反的推测则认为,武则天的行为恶行不少,把李唐江山据为己有,罪行罄竹难书,她也没法在石碑上歌颂自己,但让她自揭老底当然也不可能,那与其尴尬不如就什么都不写。
除此之外,有学者还提出了其余不少解释。
我个人更倾向于另一种分析:这块无字碑,其实是武则天儿子唐中宗在重新坐上皇位以后给母亲立的。
理由其实也很有趣,有细心的学者发现,这块碑阳面上密密麻麻分布着四五厘米见方的网格——这种格子不是后来刻的,是工匠们为了便于雕刻碑文时标记出来的。
查阅同一时期的大型石碑、墓志,经常能看到类似的网格,这间接说明唐中宗其实本来打算让石碑上刻满字的,只是最后没刻,变成了今天看到的空白。
展开全文
那问题又来了,这个本该写字的碑,为啥最后啥也没写上去呢?根子在于武则天究竟怎么评价这个关键问题上。
对唐中宗和他大臣们来说,武则天虽身为皇帝,却是通过篡改李唐嫡系而上位,而且又屠杀不少李家宗室,按理说是该批判的。
但反过来又不能完全否认她的历史地位,毕竟她晚年让唐中宗回朝当了太子,还主动把帝位还给李氏,至少有悔改的意思。
更别说唐中宗本身就是她的儿子,他要大肆批评母亲,孝道也过不去。
实际上,唐中宗对母亲并非全盘否定,比如说,武则天去世后,有人主张不该与唐高宗合葬,而应单独立墓在一旁,唐中宗直接否决了提议。
同时,武三思等武氏家族的人马还牢牢把控朝堂,他们当然不会同意全面贬低武则天。
说到底,写什么内容成了极大的难题。
唐中宗很为难。
他请当时有名的文士崔融来拟写悼文,史书里都详细记载,崔融文学功底很不错,可哪怕是他也因为撰写哀册文、思索如何措辞折磨得生病去世了。
问题的难点根本不在于如何写字,而是站在政治立场上要怎么下判断。
崔融如此煎熬,实际上正是唐中宗的困境。
在那个复杂的环境下,没人能理顺怎样给武则天盖棺定论,纲常伦理、母子亲情、党派利益错综交织,最后没法下笔,最终只能让这块本应刻满碑文的巨碑永远空着,成了一个半拉子工程。
这也只能是后人的一种有据推测吧。
总而言之,关于无字碑的来龙去脉,现存都是推断。
史籍并没有明确记载,众说纷纭,每个人都有道理,一时半会恐怕很难公认哪种是标准答案。
当然,这块无字碑现在的样子倒变成了另一个有意思的文化景观——你现在要是到乾陵看无字碑,惊讶地会发现上面布满了各种各样的到此一游、诗词留言。
这些刻字大多是在北宋及以后,不是武则天时代留下的。
其中最有名的要数金朝初年,一位贵族在碑上用契丹小字留下的金大皇弟都统经略郎君行记,旁边还用汉字翻译。
契丹小字自辽灭亡渐渐失传,这段刻字反倒成了后来破译契丹小字的重要资料之一。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